CLOSE
文獻

龎均.美感的單純追求

作者 典藏今藝術
文獻時間 2007/08
出處 《典藏今藝術》,第181期,頁240

龎均出生於充滿藝術涵養的家庭,在同為畫家的父母親:龎薰琹及丘堤的耳濡目染下,很早便接受有系統而嚴格的藝術教育及訓練,培養出紮實的造形功力,師承林風眠、徐悲鴻與劉海粟等中國藝術前輩,於1950年代畢業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。1987年龎均由中國輾轉從香港來到台灣,龎均便一直定居在風景絕佳的新店安坑,轉眼間已過了20年。同樣也是畫家的夫人籍虹,是他創作旅途中的最佳伴侶,唯一的女兒龎瑤,也在父母的薰陶下繼承了藝術的家傳。

 

文化大革命時期,龎均被指派專畫風景和名勝古蹟的寫生畫,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,藝術家的再現也只能呈現純粹的美感經驗,所以龎均的作品脫離了社會層面,全心投注於心中對美的那份執著感動,單純追求情景、人物、靜物的色線形問題。

 

佇立於龎均畫作前,可以明顯感受各種欲望在體內呼之欲出,只能訴諸「淋漓痛快」幾字,濃厚、活潑的畫風使人流連忘返。常入畫的荔枝、桃李與靜物等,紅通瑰麗、鮮甜欲滴,令人有採擷下來大快朵頤之念。含苞待放的各類花朵以及各種姿態女體,透過視覺張力,讓人不禁想探手去確認其在初始綻放時最美豔的一樓芬芳。無論井然有序的灰泥屋舍夾著蜿蜒的涓涓細流,或輕煙缥緲的水雲間堆疊層層濃淡不一的灰濛峰巒,無不令觀者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詩情意境。

 

龎均的創作以大山大水的灰色調最令人稱道。其父龎薰琹在繪畫上對他唯一的指導即是:「你的繪畫顏色很好,尤其是灰調子,世界少有人能做到如此。」那時對於中國大山大水的觀察,龎均就覺得必須是灰調子,因為如此正與中國詩詞裡的韻味和中國人的內斂深沉情感相對應。而他也像頑童般地遊戲在作品裡,大膽直接又真切地表現出藝術創作的衝動,那種狂放不羈的細緻感,浸透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疑斂緊湊,將中國傳統繪畫中對筆墨線條的偏好,與油畫豐富的藝術語言作了完美結合,成就其鮮明俐落的風格表現一生動潑辣的線條運用,完全呈現造形簡約、獨樹一幟的「龎均風格」。不拘泥於傳統油畫的束縛,融入中國傳統寫意的清麗脫俗,凝聚東方味濃厚的文人精神,以自由書寫的筆韻架構出哲學內涵,處處充滿類似書法般的抑揚頓挫與流動節奏。

 

特殊的書法體簽名與自創的印章式落款是龎均作品的另一項特點,此自然而然地與畫面相互產生共鳴,立即顯現其主觀的色彩及精神性。畫面跳脫平面二度思維走向幾近三度空間,似與不似、意到筆不到的畫風更顯得自由豪放、氣韻生動。對色線形的探究,終究永無止境,如信仰般的繪畫追逐,是龎均一輩子的堅持。

閱讀更多... 收合..